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开发区

九江人刘冀珑在牛津当教授

2015-12-09 10:37 来源:九江晨报

最幸运的事就是把兴趣做成工作

   [九江新媒体JJXMT.CN] 刘冀珑,1971年出生于九江县,八年前任教牛津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博士生导师;五年前首次报道发现一种新的细胞器,并命名为“细胞蛇”;他从中学开始就想学习并从事细胞研究,但阴差阳错,直到十二年前才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他说最幸运的事情就是把兴趣做成了工作,“你不知道显微镜下的细胞有多么美!”

  认不出植物的林大毕业生
 
  估计所有人都会有这样一种认知:能成为牛津的学生应该都是学霸,能做牛津的老师应该是学霸中的战斗机。不过这个认知在刘冀珑身上被推翻,至少在他读本科的时候确实如此。
 
  从中学开始,刘冀珑就喜欢上了细胞生物学,梦想是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可上帝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当年的高考,比他低五分的两个同学考进了清华大学,比他低四五十分的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可是他却被北京林业大学录取。
 
  从得知录取结果的那一刻起,刘冀珑就琢磨着怎么退学,虽然没退成,但这个人生大弯道也让他忽视自己的专业森林保护,而是成天泡在哲学书籍中寻求慰藉。“那时候我很喜欢读西方古典哲学!”大二的时候,他又开始看文艺类书籍,“总之就是不怎么看本专业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不要挂科。”
 
  凭着临时抱佛脚,换个及格当然不是问题,不过也有失手。一次他泡完图书馆回教室,怎么一屋子人都在做卷子呢?刘冀珑硬着头皮去问老师,原来那天是期中考试,而他把这个事情完全忘了。“老师也根本不认识我,因为我一直逃课,他都没见过我。”
 
  虽然此后再没有类似事件出现,但是对于专业的不热衷,这个森林保护专业出身的学生有时也认不出一些街边树木的名字。
 
  做不了北大的学生
 
  刘冀珑和北大好像没有缘分。
 
  考大学时,尽管考分不错,阴差阳错,他与北大失之交臂。这一度让他极其郁闷,甚至一改高中时期的意气风发。
 
  为了弥补高考时的遗憾,他从大三开始自学细胞生物学。那时候科学出版社有一套刚翻译的《细胞分子生物学》,图书馆刚到货就被他借了,“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到教室自学。”经常周三骑车到北大听专业讲座,有时还写信给教授请教问题。“那时候我写信给一个北大著名的细胞生物学家,现在我还保存了两封他助手的回信。”
 
  当年的研究生考试,他成绩不错,“记得北大细胞生物学专业要招六个人,我大概考了第四。”但上帝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北大有几个保送生,所以只能录取前两名。”虽然可以转到北大的植物分类专业,但是刘冀珑觉得更想读和动物相关的细胞生物学。老师告诉他中国农业大学的生物学院水平很好,他就决定转到农大攻读动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但是和北大也不是没有一点缘分的。多年后刘冀珑在牛津大学的实验室接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研究生和一个毕业于北大的访问学者,“两个北大学生开始都是来做交换生的,一年后他们申请了我这里的博士生。”
 
  做学问的也能做经理
 
  研究生毕业后,刘冀珑“失业”了一年。那是1995年,研究生凤毛麟角,找工作可以说非常容易,可他偏偏就让自己玩了一年。由于从初中开始就住读,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机会不多。这一年呆在家乡县城和父母住在一起弥补了以前的缺憾。
 
  现在想起来刘冀珑都觉得非常浪漫,自己不上班,同年毕业的女朋友也不上班,两人一起玩着玩着就把终身大事办好了。不过浪漫不能当饭吃,第二年儿子的出生让刘冀珑有了养家的压力,于是他开始了第一份工作。
 
  谁也没想到,这个生物学硕士竟然成了一家公司的企划部经理,“跟专业完全不相干,我想是因为我喜欢画画,和美术基础还可以有关系。”这个经理做得很美,“月薪4000元,还有一些补助。”在1996年,那是不错的收入。
 
  刘冀珑似乎也淡却了细胞生物学的执念,但是跟他连开两个玩笑的上帝却看不下去了。在家人的游说下,刘冀珑又去考了博士,“考博士只是一时意气,就是想证明自己,并没想着要去念。”因此接到录取电话时,他下意识的反应是拒绝。
 
  最终还是去念了,但有意思的现象也出现了,“人家一下课就去找导师研究学问,我一下课,走廊上的助理就过来请示各种工作怎么进行。”做学问的兴趣最终还是压倒了赚钱的兴趣,一段时间后,刘冀珑辞去了公司工作全心全意泡在了实验室。
 
  两次跨越大洋
 
  2000年博士毕业后他跨越太平洋到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杨向中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从事动物克隆和生殖生物学的研究工作。
 
  2003年,刘冀珑在美国马里兰州卡耐基研究所从事第二个博士后研究,师从高尔博士。高尔博士被称为科学家中的科学家,“现代细胞生物学之父”,培养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这时的刘冀珑才真正进入细胞生物学领域。从高考开始,十四年的跌跌撞撞,似乎这时才跟真爱重逢,“所以我总是觉得,人一定要找到兴趣,只有兴趣才能让你真正深入。”
 
  2006年底,刘冀珑的第二个博士后工作已经进行了近四年。这时他的同事们纷纷开始找工作,他则有些犹豫,“觉得自己还没有资格进入到一些大学。”但是他的导师则这样说:你配得上任何一所大学。我的学生有很多,但我不是对任何人说这句话。
 
  刘冀珑受到了鼓励,也在同时他看见了牛津的招聘广告。他寄去了个人资料,一个月后收到了对方的回复:希望他到牛津面试。
 
  可能是照顾时差的原因,刘冀珑的面试被安排在上午最后一个。面试时间比预定的要长。面试结束后,刘冀珑被领着参观研究所。在参观的过程中,研究所的人事过来问他是否有时间和所长再谈一会儿。当他再见所长的时候被告知,所有评委都决定把这个职位给刘冀珑。但刘冀珑并没有马上接受这个决定。所长说能否和研究所的所有实验室主任再进行一对一的面谈。这样午饭没有来得及吃,从中午十二点谈到了下午四点。在参加完计划好的别的面试后,经过几个星期的慎重考虑,刘冀珑决定接受牛津大学的邀请,就这样举家跨越大西洋从美国搬到英国。
 
  放一群有热情的羊
 
  从追随导师,到自己成为导师,刘冀珑走了一条不平凡的路。三十五岁时他在牛津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以果蝇为模式动物从事基本的细胞生物学和疾病工作的研究。
 
  他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如果你问他怎样才能成为牛津的学生,成为他的学生,他则表示:经历当然很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他最看重的是这个人是否有好奇心和内在动力。其实说到底还是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你不爱这个东西,就不可能一直兴致勃勃地做下去。”他自己就是这个要求的诠释,从高中开始的热爱,大学凌晨四点起床的自学,“我觉得显微镜下的细胞非常非常美,没有比这更美的世界。”学生要有热情,而导师则需要放羊。“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这样才有创造力。”
 
  当然搞学问的也要生活,在牛津大学古典而优美的校园中,刘冀珑还保持着从前的爱好——写诗和钓鱼。不过因为工作的关系,钓鱼时间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只能在诗词里回顾:
 
  早上黑云带露,雨后红花含泪。彩虹桥下野鸭飞。一池草正绿,半河水恰味。
 
  小时上学也近,沿路景色亦美。屋前塘里鲫鱼肥。几岁成渔翁,钓竿随身背。
 
  人物简介
 
  刘冀珑教授,1971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县新塘乡前进村磻石街,英国牛津大学医学理事会功能基因组研究所果蝇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细胞蛇的发现者。
 
  2007年8月刘冀珑在英国牛津大学组建实验室,成为博士生导师,主要以果蝇为模式动物从事基本的细胞生物学和疾病工作的研究。2010年他首次报道发现一种新的细胞器,被他命名为Cytoophidium(希腊语“细胞蛇”)。2012年元月刘冀珑获得牛津大学英国医学理事会终身职位。目前他的实验室专注于细胞蛇的生物学研究,包括细胞蛇的组成、组装、动态及在生理和病理中的意义。
 
  刘冀珑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最近几年应邀在世界会议、大学和研究所做了80多场学术报告。他还成功组织多场国际学术会议。(九江晨报 记者陈沽玥)

相关阅读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 赣ICP备13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