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区 > 瑞昌市

瑞昌:草根剧团演艺梦

2013-07-30 10:46 来源:九江新媒体

[九江新媒体]瑞昌市高丰镇永丰村劳作了一天的村民刘朝相早早来到村口戏台,只为抢占靠前的座位,等着好戏开幕。一阵热闹的暖场锣鼓后,好戏正式上演。台上演员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唱念坐打中规中距;台下观众云集人来人往,鼓掌喝彩此起彼伏……很难想象,这火爆的演出场面竟然来自一支农村民营剧团——瑞昌市鸿运黄梅戏剧团。

  2006年以来,该剧团始终活跃在山乡田野、田间地头,在冷清的戏曲演艺市场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成就了一个“草根剧团”的演艺梦。八年间,他们足迹踏遍了瑞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村村落落,多次辗转南昌新建、湖北黄梅、安徽合肥等地演出,累计演出2100场次,观众近100万人次,年均创收60万元,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十佳民营院团”。

  练内功 打基础强素质

  2006年3月,从事运输业多年的瑞昌市白杨镇村民张绪新找来同为黄梅戏爱好者的好友杨世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创业计划,创办一家民间剧团。张绪新笑着说:“我从小就喜欢看黄梅戏,当时就想办个民间剧团,既可以过戏瘾,又能让乡里乡亲乐呵乐呵,还可以顺带着赚钱养家。”

  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为图个好彩头,他们将剧团取名为瑞昌市鸿运黄梅戏剧团。小剧团一经注册,就吸引了周边20余名黄梅戏爱好者加盟。虽然这批演员都有着满腔热情,平日里也能吆喝两嗓子,但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水平,让他们登台演出实在勉为其难。张绪新和杨世风意识到,要想在戏曲演艺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拥有技艺精湛的团队,提供优质精彩的演出,才能赢得农民戏迷的认可,才能赢得农村市场。随后,两人合计,决定变卖家当,拿出所有积蓄20余万元,添置服装道具,聘请专业老师,培训演职人员。

  剧团规定从早上8:00到晚上10:00集中培训、排练剧目。为确保演出质量,演员们常常为一个招式、一句台词、一个表情,反复琢磨、反复练习,力求达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每次排练结束后,大家认真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6年底,剧团共排练出《天仙配》、《秦香莲》、《女驸马》等11本群众喜爱的黄梅戏传统剧目。

  走基层 种文化送欢乐

  2006年12月,经过6个月的蛰伏,剧团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处子秀”,应邀来到该市南阳乡首次公开义演。演员们纷纷动员亲朋好友和附近村民前来观看,让戏迷担任评委,主动接受观众评判。当天,共演出了《天仙配》和《秦香莲》两本戏,演出赢得了戏迷们的认可,大礼堂内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剧团始终坚持扎根基层,把舞台搭在村头,把对象定为村民,无论是城市郊区,还是边远山村都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2009年正月初二,剧团应邀前往洪下乡瓜山村演出。当时正值大雪纷飞,加上山高路险,演出道具运送难以通过一座石桥。无奈之下,所有演职人员冒着严寒脱下鞋袜,光着脚趟过刺骨的河水。演员们翻越十几里的山路,通过肩挑背扛,硬是将所有道具运到山上,确保了演出按时进行,当地村民深受感动。

  在培育演艺市场同时,剧团将开展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精神需求放在突出位置。在重要节假日,主动请缨,担当公益性文化活动“主角”,紧锣密鼓的排练新剧本,深入各乡村开展专场巡回义演,丰富广大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既提升演员技艺,又扩大社会知名度。闲暇之余,组织剧团骨干帮助培训农民文艺队员、指导组建农民乐队、农民秧歌队等,由“送文化”改为“种文化”,增进与当地农民的感情。

  引外援 树品牌拓市场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张绪新深刻体会到,民营剧团要想在农村广阔的舞台持续发展,好剧目是剧团发展的基石。剧团引进当地专业演员,以本土民间文化为背景,创作编排了《罗成大闹九江口》、《乌金计》、《婆媳情》、《四媳抢婆》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剧目;聘请知名黄梅戏演员周小琴等出演《薛刚反唐》、《杨家将》等历史剧目;高薪聘请湖北黄梅县、安徽安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出演《双玉婵》、《天仙配》、《小辞店》、《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外来名家名角的加盟,剧团演出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剧团拥有近百本黄梅戏剧目,可供农民自由“点播”。

  为开辟外地市场,剧团坚持诚信经营,主动联系,与对方签订演出合同,主动缴纳5000元保证金,如果演出失败,分文不收,让对方吃上“定心丸”。剧团先后应邀前往南昌市新建县、湖北省黄梅县、安徽省繁昌县等地农村演出。剧团还先后与抚州花鼓戏、鄱阳赣剧等联姻,加强文化交流,共享演出信息资源,为地方农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表演节目。现如今,剧团演出业务变“跑市场”为“电话预约”,预约演出时间已排到2014年3月。(文 九江日报 费伦锋 张杰 周红)
 

相关阅读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 赣ICP备13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