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感动九江

九江涌泉中学教师朱世喜扎根乡村从教31年

2014-07-04 09:49 来源:中国江西网

 

    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百年之计,莫若树人。1983年,朱世喜来到涌泉乡,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他是第一个来到这偏僻山乡工作的大学生,也是当时全县唯一一名扎根在革命老区从教三十多年的乡村教师。三尺讲台是他神圣的乐土,他甘当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b69588c3f406f46a18cb13304d6915ca.jpg
朱世喜在批改试卷
 
    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
 
    十年文革耽误一代国人,教育百孔千疮,改革开放后百废待举。朱世喜回忆,当时涌泉中学学生多,任务重,但教师少。“我当时带两个班语文,外加两三个班历史或地理,同时又兼班主任。课程表上排得满满的,但也不觉得累,经常与学生谈心,谈学习,谈生活,谈社会,乐在其中。”他潜心教学,认真备课,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时,他和学生做朋友,尤其关心偏科和成绩差的学生。
 
    提到朱老师,学生黄菲菲装了满肚子的话:“朱老师特别关心成绩差的学生,他有一句口头禅‘考第一名的同学下次不一定还是第一名,但考最后一名的同学只要努力,下次肯定不是最后一名’,特别励志。朱老师会想各种方法鼓励我们举手发言,并把笔和本子作为奖品。朱老师非常和蔼,我们都非常喜欢和他在一起。”
 
    学生冯莹地理一直偏科,她告诉记者:“朱老师知道我偏科后,经常给我讲解样卷习题,非常感动。虽然我现在地理成绩提升不明显,但对地理更有兴趣了。”
 
    如父亲般关爱留守娃
 
    朱世喜表示,偏僻落后山乡百分之七十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们来说,留下的是父母背影,守着的是无限孤独。留守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方面也出现诸多问题。“教师责任的定位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还得担当起人父人母角色。2005年的凌珏同学,爱上网,用钱大手大脚,成绩每况愈下。他父母把存折放在我手上,语重心长嘱咐之后,噙着眼泪踏上去浙江长途大巴。多次与他谈心,每周值班时同他一起睡,每周定时定额发生活费,从源头上杜绝上网。他生日时特地送上一支笔,一本《天使走过人间》的书,并写上几句祝福和鼓励的话。一年下来,不仅节约三四千元,而且成绩稳步上升,中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高中。”
 
    同事徐薇告诉记者,“学校里很多留守孩,他们无论遇到生活上的困难,还是学习上的困难,朱老师都非常主动地帮忙,包括买书、买生活用品等。”
 
    学生黄菲菲提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朱老师上的一堂语文课,讲的是父母最感动自己的事,他让我们自己回忆,每个同学都上台讲。班上很多同学父母都去打工了,但讲完之后我们都发现,其实父母是爱我们的,他们在外面赚钱都是为了我们能好好学习,长大有出息。中考前,下大雨,很多同学感冒了,朱老师又特地跑到食堂买了姜汤,送到寝室,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喝,我们都很感动。”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如今,这个偏僻老区中学在岗教师有22人,其中朱世喜教过的学生就有13人。黄少兵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朱老师也是我的老师,现在作为同事,朱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他在引导老师、引导学生方面做得很出色,‘传、帮、带’做得非常好。他坚守教育这么多年,我们都很佩服他。”
 
    朱世喜说:从教岁月,孤独自卑时有伴随;上下班途中,偶遇半生不熟的人,经常问到两句令我尴尬又不可回避的话:你还没退休?还呆在乡下没进城?看身边的人,进城的进城,迁升的迁升,同期走上工作岗位而留守革命老区再也难觅第二人。31年来,新老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朱世喜始终未曾有过离开的念头,“这里是我的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父母亲人在这里,祖先坟墓在这里。是家乡乳汁把我喂养大。三尺讲台永远是我心中一方最神圣的乐土,我希望与孩子们永远在一起,在家乡教育田地里辛勤耕耘,做一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叶景顺、张瑞平)
 

相关阅读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 赣ICP备13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