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焦点

用"九普话"录制的"救亡进行曲"再次见证九江军民英勇抗战史

2015-08-31 17:55 来源:浔阳晚报

 用"九普话"录制的"救亡进行曲"再次见证九江军民英勇抗战史

 
    [九江新媒体JJXMT.CN]抗日宣言始于庐山,国共合作始于庐山。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8月28日至29日,分别居住在上海、北京、广东及加拿大等地的几位白发苍苍老人及子女们,回到了出生地庐山。他们是亲兄弟姐妹,年龄最大的已91岁,最小的也快80岁。在庐山两天的日子里,他们和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参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缅怀英烈陶贤望医生座谈会,以此表达“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共同愿望。而陶贤望就是他们的先父。在庐山孤军守卫的267天的时间里,陶贤望被汉奸出卖,被日军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最终不幸被沉湖杀害。

    “救亡进行曲”是“九普话”录制的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的光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极其艰难困苦、英勇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1937年7月17日,正如庐山抗战宣言所说“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而当时庐山守军中的军医官陶贤望就是其中一人。
 
    座谈会上,一份资料首次公开,那就是用九江口音录制的“救亡进行曲”,这也见证了九江军民的英勇抗战史。歌词的内容大致是“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脚步合着脚步,臂膀扣着臂膀,我们的队伍是广大强壮,全世界被压迫兄弟的斗争,是朝着一个方向。千万人的声音高呼着反抗,千万人的歌声为革命斗争而歌唱。我们要建设大众的国防,大家起来武装,打倒汉奸走狗,枪口朝外响!要收复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旧世界的强盗杀光!”
 
    歌曲没有恢弘激昂的管弦乐伴奏,也没有多声部的专业和声。在简朴的歌声中,庐山的父老乡亲应该能在歌声中辨别的出他们的乡音——“九普话”。歌声融入了庐山的历史,历史中的抗战,抗战中的歌声,歌声中的责任——“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以及歌声中的决心——“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表明九江军民投入到伟大抗战之中的决心和不怕死的精神。
 
    一个家族70多年无法抹去的记忆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还是刚刚识字的小学生,8月28日至29日,陶贤望的后辈们为了纪念先辈而相聚庐山。不忘国耻,凭吊英烈。
 
    半个多世纪里,兄弟姐妹相聚的时候,总会提起他们被日军残杀的父亲,回忆起早年家庭破碎和苦难的童年、少年。每次看见那几张黑白照片里父亲年轻的面容,兄弟姐妹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离陶贤望被日军杀害已经过去了70多年,其健在的子女们也都步履蹒跚。在兄弟姐妹七人中,有一人已离开人世,其他六人虽然满头白发,但仍用生命最后的能量,为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提供见证、作出贡献,告慰九泉之下英烈的忠魂;他们要以亲身经历,讲述先父陶贤望烈士的故事,并告诉家乡的子孙后代,不要忘记中华民族被欺凌的耻辱与苦难。
 
    陶贤望(1901年出生),30岁在上海学医,回故乡执业行医,服务乡里。当日寇铁蹄践踏故乡河山时,他作为军医官在庐山和孤军将士一起,投入了267天的保卫战。1938年7月,在庐山守军杨遇春的伤兵临时医院工作了8个月。在守军撤离后,受教会委托,他前往星子救治伤员。不料,身份早被日军知晓,一下山,就被守卫在高垅的日军抓住,装在笼子里,投湖杀害,无尸骨……

    耄耋老人控诉日军的残暴
 
    陶贤望牺牲时年仅38岁,留下了37岁的妻子和7个年龄在4个月到14岁不等的未成年子女,孤儿寡母经历了极其困难的岁月。足以让牺牲的陶贤望欣慰的是,他的7个子女全都成才,全部考上了大学,先后参加革命,大女、二女、三女和四女分别考入师范学院、医学院和北京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参加教育、医疗和政府行政工作,小儿子和小女于1957年同年考入工学院和农学院。
 
    “父亲下庐山到星子时被日军抓获,被绑在路边3天,无论用什么样的严刑拷打,他都没有透露庐山守军的消息,后来被日军用麻袋装入,沉入鄱阳湖,活活被淹死,日军的残暴行人令人发指!”座谈会上,陶贤望的长女、今年91岁陶淑华一回想到父亲的惨死,就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我们要把父母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告诫后辈,不忘历史,铭记国耻。”今年90岁的陶新华是陶贤望的长子,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军人在1949年第四野战军解放江西后就加入了解放军,之后在部队医学院校毕业,跟随大军转战南北,建功立业。
 
    座谈会上,陶新华认为,他的父亲在生死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抗战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中国有了很多很多像父亲一样的人,挽救了民族。
 
    陶贤望事迹再次见证庐山守军抗战史
 
    座谈会上,来自上海、南昌等地文艺界和史志办的知名人士,以及一些抗战英烈的后代纷纷发言,谴责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号召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市党史办主任柳秋荣认为,陶贤望在庐山参加抗战的故事丰富了九江抗战历史。当时是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庐山又是国民党的夏都,周边又有八路军、游击队参加的抗日队伍,很有政治上的意义。柳秋荣认为,陶贤望的几次选择应该值得大家崇敬,当时日军打到了九江城,很多人选择了逃生,而他却选择来到战线前方,这是其一。第二次在庐山守军撤退时,部队叫他撤退,而他毅然选择留在庐山,救治伤员。第三次就是,下庐山到星子准备购买医药时遭汉奸出卖被日军抓到时,在严刑拷打下,他没有屈服,不透露任何守军的信息。这个时候,他知道上有80多岁双目失明的父亲,下有7个年幼的子女,在民族紧要关头,他选择的是坚守秘密,结果被日军沉湖杀害,展示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的精神。
 
    庐山档案局的李庐英认为,陶贤望当年与他的妻子在庐山守军医院为救治伤员服务,尽一个医生的职守,为庐山的抗战自觉自愿,尽了一位普通中国人的义务和责任。在他38岁这个人生最美好的年龄段被日寇残忍地杀害,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几乎灭顶的灾难。在267天的庐山孤军保卫战中,陶贤望的抗日事迹和英勇壮举,让大家深深感悟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底线,一旦这个底线被突破,那就会激起强烈的不可遏制的反抗力量。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这样,庐山孤军保卫战是这样,陶贤望医生的抗战也是这样。(浔阳晚报 记者 包四华)

相关阅读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 赣ICP备13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