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焦点

汪南通:一生勤学不止步

2015-12-30 16:51 来源:浔阳晚报

   [九江新媒体JJXMT.CN] 汪南通是武宁县石门楼镇的老年协会的秘书长。自1997年起,他一直兢兢业业,当了18年的秘书长。可这名被大家称为“文学艺术家”的秘书长只读了四年书。

 
  儿时只读了四年书
 
  汪南通生于1943年。父亲因欠债过多,在他还只有四岁时便把家产全部卖了。8岁时,父亲去世,汪南通只能去学做篾匠。但他生性好学,每到一户人家做篾,只要一有空就去看人家门口的对联和墙壁上的字画。有人讽刺他:“老鼠还想认苋菜子呢!”汪南通也不生气,只是问:“你认得几个字?说给我听听吧。”人家才说一遍,汪南通便把那些字记住了。久而久之,汪南通的聪明和好学也出名了。村子里的人由于喜欢他,便大家凑钱让他去村里的小学读书,轮流到村民的家中吃饭。后来要到完小念书,因为离村子远了,汪南通只好辍学重新学做篾匠。
 
  汪南通白日里学做篾匠,晚上便四处打听哪里有唱茶戏或是唱山歌的。他胆子大、聪明,一看就学着演,一听就会唱,而且声音洪亮。日子一长,茶戏班子里的师傅就开始请他晚上去唱戏,后来渐渐发展到几个戏班子里的师傅争着请他。春末夏初,乡间里耘禾是用唱打鼓歌来助兴的,人们见他声音洪亮而且嗓子好就劝他去做鼓手。在耘禾的二十来天里,他背着一面鼓,带着几十名耘禾的人,浩浩荡荡的在禾田里一边耘禾一边唱歌,“众位耘禾莫停留,打起手脚做工夫。一人阻到千河水,一马不行百马愁,做完工夫把工收。”辛苦的日子里,嘹亮的歌声,一直在田垄里或山谷里回响。
 
  从老师到副乡长的华丽蜕变
 
  后来,汪南通进入部队。每日训练完后,他就去用捡来的废纸用毛笔抄写字典和词典。在部队里的四年时间他学会了军事技术、驾驶汽车的技术,甚至用毛笔抄完了一本字典和一本词典,把原来只记得字的读音变成了理解字的意义;由原来的错别字连篇,变得出口成章。再后来,他开始写通讯报道,甚至学着作歌词。就连他的书法,也得到了众人的赞扬。
 
  退伍后,汪南通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被安排当教师。当时学校里很多人知道他只念了四年级,颇为瞧不起。但汪南通不以为意。一到夜晚,他就去曾经教过他的老师处学习,回来后也不休息,认真钻研教学方法,直到深夜才休息。就在这样的坚持下,汪南通班级的教学成绩连续三年成为全公社的第一。他用事实证明了自己可以,没有人再怀疑他了。
 
  因为教学出色,公社里还提升他为学校的校长,一当就是17年。在这17年里,他并未止步,自学初中课程、高中课程,甚至自学大学课程。拿到大专文凭后,汪南通便参加了公务员考试,成功考取后,并被任命为副乡长。1997年,汪南通在一次下乡蹲点时不幸摔伤。因为身体原因,汪南通退居二线。但众人知道他一向多才多艺,便一致推举他当了老年协会的秘书长,时至今日。
 
  退而不休,传承着家乡的文化事业
 
  在当老年协会秘书长的日子里,汪南通开始练习拉二胡、吹笛子、吹唢呐,并且收集和编写山歌。山歌在石门地区历史悠久,老幼喜爱。老百姓在劳动期间或劳动之余,唱唱山歌或民间小调,以表达消愁解闷。他拿着笔去寻找那些会唱歌的人,一个字一个字地记载下来。按山歌的篇幅分为散歌、长歌两种。散歌五句一首,长歌十段以上至几百段都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三国》、《阮怀川下南京》、《贤文》、《梅花》、《刘三姐》、《赛西香》都属于长篇山歌百段以上。按类型来分山歌又分为情歌、劝世人、劳动号子三种。情歌有《姐在房中打骨牌》、《十送情郎歌》、《十二个月嫖》、《十二个月道姐》等。他说:“武宁山歌还可以打鼓唱歌,分锄山鼓、耘禾鼓两种。但山歌都是同类的,在清朝后期由湖北流传到武宁,锄山鼓、耘禾鼓的目的都是起到催工的作用。在‘文革’后破四旧就不能唱了。由于社会的变革,这种山歌鼓在民间劳动中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只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传于后代,使后来人感受到前辈文化生活的一种乐趣。”目前为止,他有464首山歌被收录在《武宁山歌》里。
 
  为了弘扬家乡的文化事业,汪南通立志要把家乡流传千年而如今又即将失传的傩戏传承下去。他一边寻找那些曾经演过傩戏的老演员讲述演唱方法,一边推陈出新地编写傩戏剧本,又一边积极寻找对文艺有兴趣的青年学习演练。家乡的傩戏在他的精心编写和导演下,举办得有声有色的,曾多次到县市两级去演出过,还上过省市两级的电视台。市有关部门决定任命他为傩戏的传承人,已经申报他为省级傩戏的传承人。除此以外,汪南通还在着手收集家乡各种锣鼓的敲打法。家乡人笑说,以前怎么从来没觉得自己的生活有这么丰富多彩。70多岁的汪南通一生好学,如今他仍是用这种精神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浔阳晚报 熊章喜 记者吕莹)

相关阅读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 赣ICP备130041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