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名人地理

码头镇:“赣北之窗”长江入赣第一镇

2014-03-11 14:05 来源:九江新媒体

   

 

江畔码头_副本.jpg

江畔码头

 

梁公堤_副本.jpg

梁工堤

今日码头镇工业建设_副本.jpg

今日马头镇工业建设

 

       在长江中游南岸,吴头楚尾之间,有一座千年古镇,它位于九江市西侧,瑞昌市东北部。北倚长江,与湖北武穴市隔江相望;南挹匡庐,距九江市32公里、瑞昌市区21公里;东濒赤湖,与九江县城子镇接壤;西连幕阜余脉,与黄金乡、夏畈镇毗邻。它就是宋《元丰九域志》所载的“码头镇”。

 
码头镇名称的由来
 
       码头镇是长江入赣第一镇。码头镇,又称码头渡。码头镇市民何大爷是土生土长的码头镇人,他们家世代以在码头经商为生,他告诉记者,关于码头镇的名称,缘起于长江自然天成的良港和逐渐形成的码头,始于“码头自然镇”。由于码头镇濒临长江,东有狮子山,西又有凤凰山,于是两山之间便是长江的回水湾,风平浪缓,形成了天然良港,古往今来的来往船只在此停靠。久而久之建有码头,逐渐成了瑞昌北部物资集散地,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以码头船业为主的古镇(即码头自然镇),人们便也将这一方土地称之为码头镇。
        据记者查阅有关资料得知:码头镇,春秋时期为吴楚之地,秦属九江郡。汉至唐朝隶属柴桑、浔阳县地,自五代南唐升元三年(公元939年)置瑞昌县,定名金城乡,历宋、元、明、清各代,均未变更;清同治《瑞昌县志》记载为“今二乡马头保马头街”;民国18年冬实行地方自治,始设码头镇;民国28年10月易名“泥湾镇”;民国34年10月复名码头镇;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称码头区或码头公社。1984年,又重新命名为码头镇。
 
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码头镇素有“赣北之窗”之称。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码头镇北临长江,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溯江而上可至汉、渝;顺流而下可达宁、沪。南距瑞昌市区21公里,有瑞(昌)码(头)和瑞(昌)阳(新) 二级公路相联;东距九江市32公里,有沿江水泥公路相接,驱车可直达九江、南昌、武汉、长沙等地。武(昌)九(江)铁路复线和即将兴建的杭(州)瑞(丽)高速公路沿镇南而过,与京九、京广大动脉沟通。“十一.五”计划修建的九江长江三桥将从镇区的江边飞架湖北武穴,为码头镇的水陆联运事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滔滔长江,在码头镇境内有19.5公里的长江岸线,紧靠长江深航线,岸坡平缓,腹地开阔,是长江岸线中的黄金岸线。码头、黄沙、朱湖三个风平浪静的深水良港,使码头镇自古以来就成了长江航道上的一个贸易港口。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码头镇舟楫群集,千帆竞渡,瑞昌乃至附近的九江、德安、武宁和湖北阳新等地的农副土特产品,多由此运销外地;解放初期,全镇共有木帆船175只,载重769吨。1953年开展水上民主改革,将个体船户组成11个民船运输互助组,成立码头船民协会。1958年,互助组转为三个运输合作社,县航运公司与航运站合并转为地方国营,下辖三个运输社和一个运输队,从而加速了码头地区三大渡口(码头渡、黄沙渡、泥湾渡)由古渡口向新港口转变的建设进程;改革开放以来,码头镇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与沿江几十个大中城市沟通,通过鄱阳湖与省内数个地市连接,水上运输事业兴旺发达。
 
日新月异的集镇建设
 
       清末民初时,码头镇还是一个商贾云集的江埠集镇。抗日战争爆发,中日军队曾在这里进行过恶战,昔日繁华的码头街被日寇飞机大炮炸成废墟。抗战胜利后,一条残破不堪的小街,长不过半里,且狭窄不平。建国后,区、社、镇等机关皆设此处,学校、医院、商店、工厂等陆续建起,集镇面积扩至一平方公里。70年代后,一批中央、省、地、县国有企事业单位陆续迁进,码头镇逐渐形成了三条千余米的长街。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7年把码头镇列入瑞昌城市“一市两区”规划范围以后,镇区建设突飞猛进,新修硬化街道8.7公里,新建集贸市场6600平方米,新建汽车站和轮渡室2610平方米,建成日产5000吨自来水厂一个,至2004年镇区面积已扩展到5.2平方公里,建成总长10公里的街道十条,绿化面积36510平方米。先后被评为全省文明镇,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全国集镇建设文明单位”。
 
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码头镇山水灵秀,境内人文历史厚重。镇南三公里的牛头山脚,有一座晋太元问(376_396)创建的利泽寺,规模宏大,是瑞昌最早的佛教寺庙;东北江边,有一条明万历5年(1577)修筑的十里长堤,名梁公堤,是江西修筑最早的江堤。1972年11月在镇西油榨下发掘西晋早期古墓一座,出土文物100多件,其中青瓷堆塑谷仓,为全国文物之精品,现藏于江西博物馆。2000年12月,又在朱湖村大山垴发掘一大型墓葬群,共有古墓50多座,出土文物证明为东晋、南北朝时期聚族而葬的家族墓葬。
       你也许是摄入了长江的灵气,码头镇的民歌民舞、顶板采茶戏、丝弦锣鼓、民间剪纸、端午赛龙船等,历来都很出名。据何大爷向记者介绍,苏山村马拦咀的采茶戏班,由清代传至建国后,历经四代,唱遍周围的武穴、黄梅和九江县农村,深受群众喜爱。各村都有丝弦锣鼓班。“时至今日,逢年过节或婚丧喜庆,都要聚到一起表演一场,其声铿锵悦耳,甚是好听。小时候,我父亲就时常带着我去村子里看戏,那时光真让人怀念。”何喃喃的说道。
        据了解,码头业余剧团的歌舞剧《大桥姑娘喜事多》,曾为党的八届八中全会演出,受到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好评。1983年,农民女歌手朱娥荣将民歌唱进了中南海怀仁堂。码头龙舟队曾代表江西省参赛,均取得好成绩。码头镇曾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并被国家文化部、国家体委授予“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光荣称号。
  历史文化古镇码头,正正敞开宽广胸怀,在逐步向成为长江航道上的一个现代工业港口发展。今日的码头镇在历史的沉淀中又焕发生机,一个崭新的港口新市在奋斗中筑梦,矗立在青铜故里的大地上。
 
 
 

相关阅读

九江视窗网 JJSCW.COM.CN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九江视窗传媒有限公司 - - 赣ICP备13004140号